首页 全部分类

栗纹枯病

发布时间:2015-05-05     点击率:393

 



粟(谷子)纹枯病
【病原】
        菌拉丁学名: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uhn AG-1-IA、AG-4-IA,属于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无孢科丝核菌属真菌;有性态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多孔菌目膏药菌科亡革菌属真菌。主要寄主谷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茎部叶鞘。该病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一般10%~50%,初期在近地面叶鞘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与灰白色相间的云纹状病斑。有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云纹形斑,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轻者能恢复,重者茎基部1~2节死亡,并在病斑上产生颗粒状小菌核。该病也可蔓延到顶部,并对叶片造成为害。发病严重的地块影响灌浆,严重的病株枯死。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种后16天,AG-I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所以该病是短距离传染病害。播种过密、施氮过多、湿度大、连阴雨多易发病。主要发病期在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浆充实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 
       (2)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包括根茬的清除和深翻土地;适期晚播以缩短侵染和发病时间;合理密植,铲除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3)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料,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  

       (4)种子处理,用种子量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醇、三唑酮进行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侵染,减轻为害程度。于7月下旬或8月上旬,病株率在5%—10%时,在谷子茎基部彻底喷雾防治1次,一周后防治第2次,效果良好。可用下列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100ml/亩;20%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20g/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50g/亩;4.5%井冈霉素·硫酸铜水剂90ml/亩;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40g/亩,对水40—50kg 、 50%可湿性纹枯灵对水400—500倍 用粗喷雾器喷施。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