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大豆黑痘病

发布时间:2015-04-28     点击率:372

 

大豆黑痘病
        病原菌拉丁学名:无性态Sphaceloma  glycines  Kurata et Kuribayashi ,属于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痂圆孢属真菌;有性态Elsinoe glycines Jenkins,属于子囊菌门腔菌纲多腔菌目多腔菌科痂囊腔菌属真菌。

【为害症状】
        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和荚,幼嫩的叶片尤易被害。叶片染病叶上病斑圆形,直径1mm左右,常分布于叶脉两侧,初呈灰白色,后变黑褐色,最终病叶两边向上反卷,变黑干枯。茎和叶柄染病病斑大小不等,小的椭圆形,大的病斑融合长达2cm,黑褐色,肥厚隆起,疮痂状,上生不明显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一般可存活200~250天,但若脱离病斑11~14天便失去萌发力。土壤缺肥尤其缺钾肥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病重。过度密植或株间通风不良,多雨湿度大时发病重。一般6月份开始发病,8月进入发病盛期。重病田大豆中上部病叶大量枯死,茎和荚上病斑累累十分醒目。

【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精选无病种子,进行种子消毒。
       (2)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轮作,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 
       (3)增施底肥,采用大豆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发病初期喷雾防治: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克/亩、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22.5%啶氧菌酯悬挂浮剂1200倍、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