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大豆花叶病

发布时间:2015-04-28     点击率:412

 

大豆花叶病

        病原学名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  属于(+)ssRNA病毒目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病病毒。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由于大豆品种不同,气温高低、病毒种类以及感病的时期早晚,表现症状常有很大差异。大约有以下几种病状类型:

        (1)黄斑型:一般与轻花叶型和皱缩花叶型混合发生。老叶上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叶不皱缩,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
        (2)芽枯型:植株顶梢及侧枝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多数花芽萎蔫不结荚。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
        (3)褐班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相关性:褐色脐的豆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驳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驳呈黑色。从病种子长出的病株上结的种子斑驳比较明显。后期由蚜虫传播感病植株结的种子褐班粒较少。
        (4)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只现轻微淡黄色斑块。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植株都表现为轻花叶型。
        (5)皱缩花叶型: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6)重花叶型:叶片也呈黄绿色相间的花叶,与皱缩花叶型相似,但皱缩严重,叶脉弯曲,叶肉呈紧密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片的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也矮化。

【发病规律】
        带病毒种子是田间初次发病的主要来源。在大豆生长期中由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棉蚜等介体传播病毒,可进行多次传毒侵染。构成病害流行的因素,多为种子传毒率高,介体蚜虫发生早且数量大。特别是有翅蚜活动为害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弱,播种偏早等。一般干旱年份蚜虫活动猖獗,病害发生重;气温在18℃左右时,皱缩花叶病发生最重,温度在30℃以上症状隐蔽,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有的品种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或着落率低;有的品种抗种传,即不种传或低种传毒率。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使大豆开花期在蚜盛发期前,减少早期传毒侵染。
       (2)建立无病毒种子田:无病毒种子田要求在种子四周围100米范围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拔除病株,收获前发现病株也应拔除。
       (3)加强种子检疫:由于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种种传毒病,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引进的种子必须先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种子,再作繁殖用。
       (4)驱避蚜虫:由于田间传毒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久性的传毒,因此采取驱蚜或避蚜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大豆苗期用银膜覆盖,也可用银色膜条间隔插在田间,可起到很好的驱辟蚜虫效果。
       (5)药剂防治:参照小麦蚜虫防治。
       (6)发病初期可用以下药剂喷雾防治:2%氨基寡糖素水剂5克/亩、0.5%几丁聚糖水剂300-500倍、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30克/亩、20%吗呱.乙酸铜可湿性粉剂60克/亩、40.0004%羟烯.吗啉呱可湿性粉剂60克/亩、0.5%香菇多糖水剂1克/亩、8%南宁毒素水剂8克/亩、0.1%大黄素甲醚水剂100ml制剂/亩、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6克/亩、6%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9克/亩、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4克/亩。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