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小麦条锈病

发布时间:2015-04-27     点击率:373

 


小麦条锈病

病原菌拉丁学名: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柄绣菌属真菌,主要寄主小麦。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

【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气温在20℃以下的地区越夏。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中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北,病菌不能越冬。而这一线以南地区,冬季最冷月均气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川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气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常年发生春旱的华北发病轻,华东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该病扩展,发病也轻。只有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小麦条锈病锈菌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1.4— 17℃ )和有水膜的条件下侵入。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要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致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 4300米 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而小麦感病后,叶绿素和表皮组织遭到破坏,,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灌浆不良,籽粒秕瘦;发病早而重时,株高、穗粒数降低,甚至病株抽不出穗子,一般中度流行年份小麦减产20%—30%。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条锈病免疫的晋太9923、高抗的农大211、轮选987、轻感的长麦6135、慢条锈病的中麦175、晋太170 等品种,做到品种合理布局,注意品种的单一化,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农业防治】
         ①适当推迟播种,可减轻发病。
         ②清除自生麦。
         ③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高肥力地N-P2O5-K2O搭配为24-20-12,中肥力地搭配为20-14-6,低肥力地搭配为18-12-5,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

 

【药剂防治及指标】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的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叶面喷雾:病叶普遍率达2%~4%,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克/亩、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0克/亩、15%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25克/亩、250克/升戊唑醇水乳剂9克/亩、5%已唑醇悬浮剂5克/亩、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9克/亩、25%粉唑醇悬浮剂6克/亩、125克/升氟环唑悬挂浮剂7克/亩、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10克/亩、12%莠锈灵可湿性粉剂7克/亩产进行叶面喷雾,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