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豆芫菁

发布时间:2015-05-03     点击率:397

豆芫(Soybean meloidae)

【别名】  白条芫菁、锯角豆芫菁

 

【分布为害】 

        豆芫菁Ep icauta gorhami  Marseul.,属鞘翅目,芫菁科。为害大豆、花生、马铃薯、棉花、甜菜等。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抵国境线,西达新疆,再由甘肃、青海折入四川、云南,是我国分布最广,发生最多的芫菁之一。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及欧洲、北美洲。

 

【为害特征】 

        豆芫菁为害嫩茎及花瓣,有的还吃豆粒,使其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大。幼虫以蝗卵为食,是蝗虫的天敌。成虫能短距离飞翔,常群集取食,喜食嫩叶、嫩茎,吃光后转移为害,食料缺乏时也可取食老叶。为害轻者,茎叶残缺不全;重者,叶、茎、花全被吃光,仅留老茎秆,遍地布满蓝黑色颗粒状粪便。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年发生1代,湖北年发生2代,均以5龄幼虫(伪蛹)在土中越冬,翌春蜕皮发育成6龄幼虫,再发育化蛹。一代区幼虫于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发生与为害期;二代区成虫于5-6月间出现,集中为害早播大豆,而后转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一代成虫于8月中旬左右出现,为害大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转移至蔬菜上为害,发生数量逐渐减少。成虫白天活动,尤以中午最盛,群聚为害,喜食嫩叶、心叶和花。成虫遇惊常迅速逃避或落地藏匿,并从腿节末端分泌含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触及皮肤可导致红肿起泡。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交配后的雌虫继续取食一段时间,而后在地面挖一5cm深、口窄内宽的土穴产卵,卵产于穴底,尖端向下有粘液相连,排成菊花状。然后用土封口离去。成虫寿命为30-35天,卵期18-21天,孵化的幼虫从土穴内爬出,行动敏捷,分散寻找蝗虫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未遇食,10天内即死亡,以4龄幼虫食量最大,5-6龄不需取食。

 

【防治措施】

        (1)避免在害虫常栖居活动区域种植大豆、马铃薯、甜菜等中华豆芫菁的喜食作物,秋季深翻被害作物附近弃耕地、休闲地等,清除杂草,破坏豆芫菁产卵场所,机械杀伤、风干或饿死幼虫。捕杀成虫,成虫群聚为害时,可用网捕灭虫。

        (2)选用48%毒死蜱乳油800倍液,或7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于清晨或傍晚喷雾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