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豇豆锈病

发布时间:2015-05-03     点击率:339

豇豆锈病(Cowpea rust)

【分布为害】  

        锈病是为害豇豆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以中南和西南地区为害严重,夏秋季高温多雨病害易于流行。流行季节病田中病株率可超过90%。病情轻对产量影响不大,发病重时减产达30%以上。


【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的病斑黄绿色,圆形,微凹,后渐为褐色的圆形病斑,直径1.3 - 4mm,有黄绿色晕环,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最后褐色部分脱落,形成穿孔。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背面有锈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黄白至淡黄褐色的粗绒状霉。当春播植株现蕾或初花时,近地面的成熟叶先发病,逐步向上蔓延。夏孢子堆叶两面生,近圆形,初为白色小疱斑,渐为灰褐色,成熟后多从顶部破裂,散出红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条件适合时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叶上夏孢子堆有或无黄晕,也能产生浅褐色具深褐边缘的枯斑,单个枯斑圆形或近圆形,初青枯色失水状,自然情况下不破裂穿孔,多个枯斑相连常为不定形。在变淡及发黄的叶上,夏孢子堆周围绿色,形成绿岛。其中以具黄晕的症状最为普遍。叶脉、叶柄及蔓茎病斑初期为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稍隆起,褪绿,水渍感,在蔓茎上有时出现纵裂,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随着植株衰老或天气转凉,夏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状的冬孢子。


【病原】  

        病原为豇豆单胞锈菌Urormyces vignae Barclay.,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本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虽然存在,但在病害周年循环中并不重要。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流行。


【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倒茬;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防止低洼地积水;合理密植,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

        (2)搞好菜园清洁,收获后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杜绝在早豇豆地中套种迟播豇豆,迟豇豆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严防紧紧相邻。

        (3)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合理密植,高畦栽培及拔藤后做好清洁田园工作。

        (4)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氟奎唑乳油6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剂2000倍液,或亩用50%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75kg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