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玉米小斑病

发布时间:2015-05-05     点击率:267

玉米小斑病
        病原菌拉丁学名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离蠕孢属真菌,主要寄主玉米。

【为害症状】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叶枯病。发病症状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力和雨水的飞溅传播,在田间形成再次侵染。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我市种植抗小斑病品种有:福盛园52、强盛51、长城799、永玉3号、大丰2号、并单5号、晋单48等。
      (2)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参见玉米大斑病防治。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