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玉米田棉铃虫

发布时间:2015-05-05     点击率:418

 
玉米田棉铃虫
        拉丁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寄主:玉米、棉花及蔬菜作物。
   
形态特征
        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

【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当地每年发生4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并具有迁飞性。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收后进行土壤深翻,能有效杀死土中越冬的蛹,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2)人工防治幼虫:发现有花丝受害或有新鲜颗粒状粪便排出的玉米雌穗,进行检查,若有棉铃虫幼虫,可进行人工防治。 
      (3)安装频振杀虫灯光诱杀成虫。 
      (4)剪花丝。花丝萎蔫后剪去雌穗顶部1-2cm秃顶部分的花丝及苞叶,携出田外烧毁,并可兼治玉米螟等玉米穗部害虫。 
      (5)药剂防治:花丝萎蔫后,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200-400倍液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处,每穗滴配好的药液0.5ml,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且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推荐使用:喷施“金太龙追肥宝”及同类产品效果更好。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张